“血液治疗法”似乎验证了武侠小说的“以毒攻毒”。也似乎给吴大姐的做法增添了几分可行度。血液可以治病?血液可能增强人的抵抗力?省中医院大麻醉科主任招伟贤说,人体血液的成分复杂,并非一加一那么简单。用输血的方式提高抵抗力的方法不值得提倡,如果单纯为了提高抵抗力,医学上有更有效得多、安全得多的好方法。
“甲流血”是没方法中的办法
“以毒攻毒”,以甲流血攻甲流病毒?这种做法引发了各地医学界的质疑之声。不少专家认为,甲流康复者血液只是救治甲流重症患者的一种非常规手段,不一定有效,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应该慎用。这个方法是否有效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认证。招伟贤也持有同样观点,要推广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只能在无其他方法可用的情况做一种尝试,一个患者有效不见得所有患者都有效,即使真有效风险同样是很大的。
实际上,国家卫生部2009年10月12日颁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看到,“血液疗法”仅被列为“其他治疗”中的最后一项。该方案说,“对于重症和危重病例,也可以考虑使用甲型H1N1流感近期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或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浆进行治疗,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过敏反应。”
这样处理当然有道理,招伟贤认为,“甲流”康复者血液中是存有一定抗体,但含量很低。这些抗体要想发挥抑制病毒作用,需要输很大的量。而血液的成分非常复杂,还存在病原体、寄生的抗原抗体等。此外,输入的血液毕竟是跟身体血液来源不同,可能引发身体的“排斥反应”。
鉴于血液中存在对身体的有害成分,医疗需要输血的时候也不是需要血液中的所有成分,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大城市90%的医院已经采用“成分输血”,选取血液中对各个患者有用的部分输血。举例来说,大出血患者需要的是血液中的“红细胞”,就只输红细胞到患者体内。何况,输注全血或血浆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传染疾病。因为血液中有可能含有一些未知的病毒,比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如果采血点把关不严,就会出现血液感染疾病的风险。
靠输血提高抵抗力,笨!
同样道理,简单地认为“输血能提高抵抗力”也是错误的。就像吴大姐那样,她自认为找了个抵抗力高的人来供血,可“抵抗力”高在哪呢?
一个人不会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有抵抗力,换句话来说就是能抗得过一种疾病,不一定抗得了另一种疾病。何况,单个供血者全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非常低,其中抗体的含量就更少,难以达到提高免疫力的数量。
招伟贤说,如果仅仅想提高抵抗力,输血不值得提倡。医学上有比输血有效得多的方法,比如注射胸腺肽和丙球蛋白,这是临床上处理免疫力低下的好方法。拿丙球蛋白来说,免疫球蛋白是从上千人的混合血液中提纯制得的,含有多种抗体,且含量可观。比输血可靠得多也安全得多。总之,招伟贤建议,输血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把血液当“补品”是错误的。
此外,输血并不能改善受血者的身体营养。血液中的养分——白蛋白释放氨基酸得速度十分缓慢,远不及通过进食鸡蛋、牛奶等食物蛋白质食物消化吸收来得快。所以,想通过血液改善营养,还不如均衡日常饮食。
结论:
全血的血浆中虽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种抗体,但含量不多,起不到增强受血者抵抗力的作用。是否需要输血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