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导致药物变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真菌、害虫六大因素。
在日光照射下,有些药物常会发生一些化学变化,一些含色素的药物容易改变颜色而影响质量;含挥发油的药物,可因日光照射而加速挥发油的散失,以导致降低质量。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维生素D,长时间受光照的话,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有毒的物质。所以阳光是导致药物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贮存药品前,应尽量存放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且通常采用深色的容器贮藏。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常可影响许多药物的质量,例如肾上腺素、苯酚、乙醚等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而变质;有些含有挥发油的药物,在空气中容易挥发,如麝香等;一些含挥发油、脂肪、糖类的药物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会出现浸油状的变质现象,习称泛油,如当归、柏子仁、麦冬等;又如氯石灰(漂白粉)在有湿气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氯气,而使药物变质。因此,贮藏这些药物时,通常应按规定的条件密封保存。
温度是造成药物变质的常见因素之一。一般在室温25℃时,含糖及黏液质的药物容易变质及发霉、生虫,含脂肪的药物则容易酸败,如糖参、玉竹、杏仁等;动物胶类药材及干燥叶汁在30摄氏度或湿度过大时,会变软进而黏结甚至融化,呈粘稠流体状的变质现象,如阿胶、芦荟等;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含挥发油的生药——丁香、桂皮、细辛、薄荷等,都要避免受高温影响;各种生物制剂、酶制剂、疫苗血清等药品必须在较低的温度下贮存,温度过高会使其蛋白质变性而使药效变低。
在潮湿的空气中,药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霉变或分解。如相对湿度达75%时,含淀粉、黏液质、糖类的药物及炒焦、炒炭的药物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分解变质或促使真菌生长,如山药、地黄等。无机盐类结晶形矿物药材,在相对湿度达75%以上时,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部分溶化,习称潮解;在相对湿度低于45%时,由于空气干燥,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非结晶形粉末,习称风化,如芒硝等。又如糖衣片吸水后,糖衣会变色;糖浆剂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易发霉、生虫;粉末药物受潮则易粘连成块。
通常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真菌很容易生长。真菌能促使多数药物分解变质,失去疗效。尤其是富含营养的药物较易生霉,如淡豆豉等,这类药物必须妥善保管。
害虫对于药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中药材上,在适宜的温度下,一些药材携带的虫卵会被孵化,导致药材发生虫蛀。虫蛀会使药材气味流失,降低疗效;而且害虫将虫尸、粪便留在孔洞内,会污染药材。在贮藏药物时应注意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