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颜色可反应健康状况 诊断需注意三点

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舌诊在中医临床诊断上有很重要的意义,身体内疾病的表现可以从舌头上看出来,如何从舌头看出你的身体健康装填,让我们跟着中医来了解舌诊的一二吧。

舌诊你了解多少?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上重要的指标之一。从中医理论来看,观舌色可知疾病之性质,正气之虚实;看舌苔可辨邪气之浅深,胃气之存亡;再审其润燥,可验六淫病邪之变化,机体津液之耗伤。

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舌体是一个外露的内脏器官,其构造颇为复杂。从生理学角度而言,舌的变化,与血液循环、神经系统、舌乳头本身及腺体的变化有关。血液循环方面,主要有贫血、充血、瘀血和出血四种;神经系统方面,主要为舌之运动与感觉出现异常现象;舌乳头本身的变化,主要为充血、发炎、溃疡、萎缩、角化等;舌腺体的变化,主要是腺体分泌之多少及某些特殊情况的变化。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窍,人体有很多经络与之相通,故受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病情变化,皆可形之于舌。舌苔乃胃气所熏蒸,表现于舌黏膜。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以温热为例,舌诊主要根据舌及苔之形状、色泽、润燥等方面之变化,以辨别病邪之性质,区分卫气营血之证候类型,判断津液之存亡。

从舌颜色可看出健康状况

淡白舌:淡白舌可见于疾病初起阶段,正盛邪弱,尚未内扰脏腑,病情较轻。如中风患者见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薄黄,则多神志清,二便调和,仅 见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生活尚能自理等,此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此类多见于脑血管痉挛及腔隙性脑梗死,淡白舌等为中风早期或病势较浅,无血瘀表现。

紫暗或红绛舌:若出现舌质红绛(舌红而颜色深暗)或紫暗,舌苔黄厚燥或无苔,则表明邪气入内、瘀血或痰浊内生等,患者可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病情较重,常反复发作,应及时救治。舌苔厚腻为痰湿、痰热内盛之象,治疗多以降浊化痰为主,舌质紫暗为瘀血之征,多以活血化瘀为主。

青舌:中风后期或病久患者,多见青舌(舌色如青筋色)等,为气虚血瘀之象,临床上以补气活血为主,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因此,若舌质由红绛或紫暗转淡红,苔由厚腻转薄白或薄黄,则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舌由淡红转红绛或紫暗,舌苔由薄白变黄腻或干燥起芒刺,或无苔、舌体僵硬不能伸出口外,则表示病情加重。

舌诊要注意什么?

1、注意光线:望舌时,须让患者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不要在有色的窗下进行望诊。在夜间望舌时,应在强光下进行,否则不易分辨舌的颜色,所以一定要注意光线的明暗。

2、注意染苔: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某种颜色,而不易分辨其苔色和燥湿。如食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服黄连素、核黄素等药物,能使舌苔染黄。所以,在临床诊察时,发现舌苔突然变化,或苔色与病情不符,应详细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况,确定其是否染苔,以免误诊。

3、其他:饮食的磨擦或刮舌后,可使舌苔变薄;饮水后可以使舌质湿润;进冷食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白;进热食或辛辣食物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红;因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的患者,其舌面较干燥等。

以上是关于舌诊的舌象保健等,可以作为日常观察身体健康的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两因素可导致寒性体质 调理从饮食开始
  • 下一篇:脾胃虚弱需注意 推荐五款食疗粥
  • 无相关信息
    药品知识

    药品图文信息
    新一代Cologuard开启肠癌早筛新纪元,国内中精普康引领行业创新
    新一代Cologuard开启肠癌早筛新纪元,国内中
    精微视达超细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重磅发布
    精微视达超细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重磅发布
    花木一郎:用贴心的关怀给予生命最伟大的尊重
    花木一郎:用贴心的关怀给予生命最伟大的尊
    父亲节即将到来,分享几个保护父亲肠胃健康的方法,远离胃痛
    父亲节即将到来,分享几个保护父亲肠胃健康
    哈药集团世一堂,调经养血守护女性身体健康
    哈药集团世一堂,调经养血守护女性身体健康
    迈德斯特携手第87届上海CMEF医疗器械展会,两款新品震撼发布
    迈德斯特携手第87届上海CMEF医疗器械展会,
    更年期失眠怎么办?如何缓解更年期失眠?
    更年期失眠怎么办?如何缓解更年期失眠?
    世和基因MRD检测产品术宁Ultra重磅上市
    世和基因MRD检测产品术宁Ultra重磅上市

      内科偏方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保健滋养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美容保健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皮肤偏方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肿瘤疾病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男科偏方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外科偏方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儿科偏方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妇科偏方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五官偏方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